> 文章列表 > “山怪翠寒台对偶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山怪翠寒台对偶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山怪翠寒台对偶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山怪翠寒台对偶”出自宋代释正觉的《早发宁海寿宁道中过奉化》。

“山怪翠寒台对偶”全诗

《早发宁海寿宁道中过奉化》

宋代 释正觉

晓径风香雨阵红,凿崖棱石上梯空。

勤归鸟语春过半,投饭人家日正中。

山怪翠寒台对偶,溪能柔碧剡相通。

杨华便是浮萍草,踪迹又随流水东。

《早发宁海寿宁道中过奉化》释正觉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早发宁海寿宁道中过奉化》是宋代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。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早晨景象,以及诗人在旅途中的感受和思考。

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清晨的景象。\"晓径风香雨阵红\"揭示了清晨的道路上洋溢着微风和花香,伴随着轻柔的雨丝,景色如红色的阵雨一般美丽动人。\"凿崖棱石上梯空\"则描绘了一道崎岖险峻的山路,仿佛是凿石而成,蜿蜒而上,让人感受到旅途的曲折和空灵。

诗人在途中感叹归程的日子已经过半,\"勤归鸟语春过半\",春天已经渐渐接近尾声,这也暗示着诗人旅途的长远。\"投饭人家日正中\"表达了诗人在路途中找到一个恰好可以进食的人家,也反映了旅行中对于温暖和人情的向往。

诗中出现了山和溪水,描绘了自然景观。\"山怪翠寒台对偶\"展示了山峦之间的平衡和对称,给人一种奇异而美好的感觉。\"溪能柔碧剡相通\"则表现了溪水的柔和与山水的相互交融,呈现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。

最后两句以杨华、浮萍草和流水为象征,表达了诗人漂泊的心境。\"杨华便是浮萍草,踪迹又随流水东\"意味着诗人就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,无法停留,流水向东流去,象征着诗人继续旅行的决心和坚持。

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诗人的感受,展示了旅途中的美丽和思考。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相结合,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运用,传达出一种追求自由、坚持不懈的精神。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观为背景,以旅途为线索,抒发了诗人对于追求自由和坚持信念的思考和渴望,给人以深思和启发。